幼兒品德教育 —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品德的培養常是父母較難掌握的,但品德的好與壞卻對孩子人格特質的
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父母明白身教的重要,在孩子的面前總是小心的表現良好的行為,唯恐
對孩子造成不良的示範。有些父母知道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極大,挑惕的選擇孩子成長的學習環境,
深怕自己的寶貝受到不好的引導……。

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雖然費盡心思的去教導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們的抱怨仍時而可見,「我的小孩為何總是說謊話?」
「不知說了多少次,家裡要什麼有什麼,怎麼老是偷偷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面對孩子一些不道
德的行為,心急如焚的父母常是無奈,不知所措,甚至會消極的認為孩子的壞是天生的、是來討債的。

然而,事實並不然,孩子不良行為的出現,必定事出有因,即使父母做了最好示範,選擇了最好的
環境,並且時時叮嚀提醒,但父母畢竟無法二十四小時守在孩子身旁,孩子心中所感受到的與即將呈現
的行為,父母又怎能掌握得到呢!因此唯有引導孩子學習自我管理,才能避免或改善所有不良行為的發生。

啟發孩子的天性

「關愛」是孩子道德行為發展的開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時,即使是尚未學會以言語表達的
嬰兒,都會顯露愉悅的表情,產生安全感、感覺滿足,相對的也學會了關愛父母。其實除了這相對的
反應之外,孩子與生俱來的一些不學而能的天性,也是良好品德發展的基礎,就如當孩子看到有人受
傷、痛苦時,並不需要學習那份「同情之心」,常會主動給予關懷。但給予同情關懷的程度,卻來自
後天認知的影響,受傷痛苦的人若是孩子所憤怒的對象,那同情與關懷常為興災樂禍的心情給代替了
,這是孩子最純真的一面。

同時,我們不難在孩子的遊戲中發現,孩子的友善與侵略行為的變換常只在一瞬間,前一分鐘還
追逐玩鬧在一起的孩子,可能在下一秒中便因一點大人們難以理解的小事就翻臉了,但若能妥善處理
, 下一分鐘裡又能和好如初。及時合理的教育,對孩子性情中友善與否的發展,將有絕大的影響。

父母的規則是孩子的準則

孩子常根據父母的規則來界定自己行為的對錯,因此清晰的陳述規則、堅定一致、不隨著父母
情緒所改變的標準,孩子才能正確的分辨與遵守。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一旦多
次的違反規則都沒有被察覺時,會對孩子造成錯誤的增強,有時會反過來試探父母,甚至質疑規則
的必要性。但父母若能及時發現孩子異常的行為,孩子可隨時感受到父母的在乎,在行為上必會有
更多的自我約束。

違反規則時

父母對孩子違反規則時的反應與處理方式,也常是影響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好與壞的因素,親子
間愛的交流是孩子選擇善與惡的原動力。愛父母的孩子,會在乎父母的感受,而不只是擔心犯錯會
被懲罰,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予以提醒並說出心中感受,表達心痛與失望的情緒,可能遠比責罵處罰
更易打動孩子的心。支持孩子改過的心意,並給予信心,常常會給孩子一種「違反規則讓父母擔心
是可恥的行為」的認知,那麼對孩子自我管理的訓練就成功一半了,因為孩子總會在行動前會記起
父母親的規則,而用心的考慮,自然的犯錯的機率也將隨之減少。

守規則的理由

在給孩子清晰規範時,必需同時讓孩子瞭解規範的理由,因為孩子的待人以善,不該只是建立
在討父母歡欣的觀點上!而必需同理且在乎玩伴及任何他所接觸的人之情意及感覺,讓孩子瞭解
你在乎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更在乎他的行為背後所潛在的動機。與同伴分享玩具不只是為了獲得
父母的肯定與讚許,而是希望大家都能玩得很開心,並從中引導孩子從別人的快樂中肯定自我的貢
獻,獲得成就感。慢慢的,讓父母的規範成為孩子的個人標準,如「每個人都能開心的玩」,這樣
的規則將會使孩子樂於遵循,而擔心違反規則的原因可能不再只是父母的生氣與否?而是大家能否
快樂的玩?對於規範的價值,孩子能自己去證實,那麼即使父母不在身旁或不曾經歷的情境,孩子
判斷是非的能力也會為他自己的行為找到規則,而不致受到他人不當的影響。

正向訊息的傳達

孩子常會記得因果之間的關係,就如自己大哭之後接著常是媽媽的擁抱,孩子便容易以哭來換
取擁抱。此時他不懂得這反應的對與錯,又如打人之後換來的是父母的責罵,孩子感受到的是︰
「媽媽生氣了!」、「媽媽終於注意到我了」。父母要很小心的去瞭解孩子接受到的訊息。正向訊
息的傳達,才能提供孩子自我管理的規範,瞭解孩子天生的道德良知,提供正面增強學習的經驗,
讓孩子學習以關愛來代替憎恨,讓孩子天生的同情心發生得更頻繁更容易,良好品德的養成,便是
指日可待的。

父母的肯定與鼓勵

逐漸長大的孩子懂得察言觀色,孩子是需要被愛與愛父母的,父母的喜怒哀樂常成為孩子行為
對與錯的分辨標準,如果孩子知道打人媽媽會生氣、會失望、會難過,當他出手前他便會有所顧忌
,甚至會先觀察父母是否在注意他。有時見到孩子與同伴在一起,當他舉起手來準備打人時接觸到
父母的眼神,又把手放下了。此時父母若能以一份肯定的微笑給予鼓勵,很容易轉移孩子打人的動
機,此後即使父母不在身旁,相信打人的行為也不致於增加,因此孩子若能預期父母的失望時,違
反規則的行為便會減少,這便是自我管理的起步。

耐心面對挫折

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品德,更希望孩子好的表現不只是在父母跟前,因此孩子行為上
的回應,常是父母用心與否,方向正確與否的最好印證。如果您的努力達不到效果,便證明了您遵循
的方式,有待重新評估與修正。雖然孩子的道德教育,愈早進行愈好,但對於不得法的父母也請別放
棄,無論如何,道德教育的進行也永遠不嫌遲。

同樣的當孩子在學習自我管理時,難免也會碰到挫折。此時父母應給予的不該只是數落,而是正
面的提醒與真心的支持,孩子也必能體貼父母的用心,重拾信心,其道德行為的養成,將會是父母所
期待,並引以為榮的。